劳动合同履行标准是什么
- 公司与员工签定了劳动合同却不按合同执行怎么办?
-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普遍性法律形式 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履行劳动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 对吗?
- 什么不属于劳动合同的生命周期?
-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含义?
- 公司不按劳动合同内容执行,单方面规定上班时间,违反劳动法吗?
-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协议得不到执行,应该怎么办?
公司与员工签定了劳动合同却不按合同执行怎么办?
如果员工没有按照劳动合同依法办理手续而擅自离职的话,公司是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九十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普遍性法律形式 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履行劳动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 对吗?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
我国和本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用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严肃慎重、准确可靠、有据可查,一旦发生争议时,便于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也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另外,书面劳动合同能够加强合同当事人的责任感,促使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义务能够全面履行。与书面形式相对应的口头形式由于没有可以保存的文字依据,随意性大,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举证,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什么不属于劳动合同的生命周期?
服务期不是劳动合同的生命周期必备条款,也不是每个劳动者必须承担的义务。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只能与三类人员签订服务期协议,一是用人单位花费大量费用招聘的人员(有别于通过常规手段及资金招聘的人员)、二是投入大额资金进行特殊培训的人员(有别于只是在工厂内部进行的岗前培训、安全生产等必备培训)、三是用人单位为其提供了特殊待遇的人员(如住房待遇、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的提供等)。
服务期限可由劳、资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以五年期居多。服务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也可以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另行订立服务期协议。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含义?
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十二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地,用人单位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注册、登记地。用人单位未经注册、登记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所在地为用人单位所在地。”
公司不按劳动合同内容执行,单方面规定上班时间,违反劳动法吗?
首先:不明白你所問的“公司單方面規定上班時間”是指整體工作時長還是每天幾點上班幾點下班?
《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工作時間每周不超過四十四小時,每天不超過八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時間”。當然,合法的加班及加了班之后安排補休或者按規定發放加班費者是受法師保護的。
你这问题问得不清不楚,首先单方规定是什么定义?是入职时说的和真实实行的有出入?还是企业在加班方面超过了法定允许加班工时?
1,若是第一种,只要不超法定时间,企业有自由调配权。
2,若是第二种,员工可以去申请仲裁,但我得提醒你一句,一般涉及加班类的案子,员工都很难赢,因为很难举证。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协议得不到执行,应该怎么办?
你应该是,先打成处理协议,双方任可的情况下。行成解除条款规定,而解除合同关系。你想信了他,他反而骗了你啊,这就是平长时间不学习政策和法律的程续,较人家吧你骗啦,你还不知道是什么事,之能找人证和物证啦。我说的对不对。请你看看,大家朋友们,怎么评论的吧,谢谢。,,,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其补偿标准,一般按劳动者在原单位的工作年限进行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协议得不到执行,主要问题是出在用人单位一方。由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到后来不履行协议约定,这无疑暴露了用人单位从订立协议书开始就存心欺骗。当一方不履行协议约定,通常做法可通过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约定,甚至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订立协议书与订立合同基本相同,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法律上把双方协议所承担的责任固定下来,从而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订立协议书不等于就一定受到法律保护,协议书具备法律效力,首先是协议必须合法。也就是说,订立协议的内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其次是协议纯粹个人主观意愿签约,且无证据证明受到欺诈、胁迫等。这样,该协议才具备法律效力。假如协议违背了法律规定,那么该协议就无效,即便起诉当事一方,法院也不予立案受理。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但协议没有执行,此时你要维权有三个途径:一是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二是申请劳动仲裁。三是去法院起诉。不过一般劳动争议不经过劳动仲裁,法院不受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