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裁决的作出及生效时间是什么时候
什么是仲裁裁决?
仲裁裁决是指仲裁机构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后,根据事实、法律和双方当事人的主张,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断和处理结果。仲裁裁决是仲裁程序的核心产物,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在劳动争议案件中,仲裁裁决有助于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仲裁裁决具有以下特点:
1. 仲裁裁决由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委员会独立行使仲裁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 仲裁裁决遵循一裁终局制度,即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申请执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一定时间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 仲裁裁决可以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此时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劳动仲裁的裁决书分为“非终局裁决”和“终局裁决”。一般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委作出的《仲裁裁决书》为非终局裁决,双方对裁决结果不服的均可以继续起诉到一审法院。而终局裁决则不能继续起诉,除非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
仲裁开庭后多久下判决书?
劳动仲裁经庭审后调解未果,依法做出的法律文书叫劳动仲裁裁决书,不是判决书,劳动仲裁开庭后一般45天内能拿到裁决书。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
一般仲裁协商多久才会判决?
一般15日左右就会作出仲裁裁决。仲裁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调解。能够达成协议的,可以由仲裁庭制作调解书。无法达成仲裁协议的,仲裁庭应当依据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及时作出仲裁裁决。一般会在协商不成之日15日左右作出仲裁裁决。
仲裁裁决生效后是什么意思?
当仲裁裁决生效后,它具有法律效力并成为具有执行力的判决。这意味着各方必须遵守裁决结果,并依照其中的要求履行各自的义务。
如果一方不履行裁决结果,另一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执行裁决,例如要求强制执行或寻求财产甚至罚款等执行措施。
从法律角度来看,仲裁裁决的生效可以让争议得到解决,并确保各方之间的权益得以保护。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仲裁裁决的作出及生效时间是什么时候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