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劳动合同不去入职是什么后果
2020应届生,跟某汽车国企签了劳动合同,入职几天后发现工作不是想干的,想辞职,请问该不该辞职?
现在这个时候有个工作就不错了,还挑肥拣瘦的。你知道多少人连个工作都没有,多少人羡慕你吗。你光发现工作不是你想干的,那你又能干什么,你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你辞职之后换一家难道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记住了,选择是双方的。你能为单位和企业带来多少。单位和企业才会对你回馈多少。千万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员工还在试用期,可以提前三日书面通知公司(如提交辞职报告),可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问题描述,你刚入职,尚处于试用期,如果想要辞职的,可提前三日提交辞职报告后,可解除劳动合同。
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你作为应届生刚入职就想辞职,是否草率?请自己慎重考虑。
作为十几年国企HR,谈一谈我的看法。
我们在招聘中也发现,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来到单位,会有一段“不适应期”,这个时期的出现可能是由个人定位偏差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单位在如何使用上没有想明白、搞清楚造成的。针对你的情况,我给到你三条建议,希望对你有用。
1、基本底线:千万不要裸辞。在回答关于招聘、就业的问题时,我反复强调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和国际形势不利因素“双重叠加”,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大幅下降,用人市场呈现典型的“供大于求”,在这个背景下,找工作较往年会更加困难,因此在没有找到下家或充分的保障之前,不要轻言辞职,更不要“裸辞”。
2、给个机会:自己主动调适。从你的描述中看,你才刚入职几天,对单位、岗位和周围同事还不了解,尤其是作为“职场小白”来说,职场不适应期才刚开始,不要妄下结论,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企业一个机会,试着主动调适一下,看看结果会怎么样。
3、加强沟通:尝试合理诉求。如果真的出现用人单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要藏着、掖着,还是要找一个机会,合理向公司领导、直接领导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作为以人为本的国有企业来说,应该很愿意了解相关问题,最终实现岗位和员工“人岗相适”。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你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来到了这家企业,这起码应该是几百年修得的缘份,不要才几天就下定论,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的风景更加美好。
我是@职场文化及体育达人,十几年国企HR,专注国企人和事,愿与你共同进步。
两条路。一是继续深造,走研究路线,这个需要你有定力及一点点天赋和家庭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支持。二是沉下心,努力适应岗位,不夸张的说,汽车行业有着最成熟的研发,生产,管理体系,而且有着丰富上下游企业,后期你的就业面会很广。两条路都很好的路,但是都不好走。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入职不办理入职和签合同,靠谱吗?
不办理入职和签合同是不靠谱的做法。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雇员,都应该认真对待入职手续和合同签订,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首先,如果用人单位不处理入职手续和签合同,则雇员将面临法律上的不确定性,雇员不知道是否被公司正式录用,以及所获得的薪酬、福利、工作职责等具体情况。这可能导致原定的劳动关系被认为是“灰色”,从而影响雇员的社会福利、保险及其他一系列问题。
其次,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雇员将面临工作风险,例如雇主突然解雇、未及时支付工资、拒绝支付社会保险费用或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为了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建议在劳动关系开始时就办理入职手续并签订劳动合同。
签了入职合同,但因公司原因迟迟不让入职怎么办?走劳动仲裁会得到赔偿吗?
入职合同是什么鬼?没听说过入职之前要签入职合同的。
我猜你说的是录用通知书吧?你面试通过了,HR给你发一份入职邀请函,也叫录用通知书,为了确保你的入职,让你也签字确认一下。
但是可能由于这家公司内部招聘需求有变化,或者有了更好人员,他们又不想要你了,于是就拖着你,入职时间迟迟不定。
建议你还是和HR明确沟通一下,是否不打算招用你了,还是确实入职有困难,后期也可以安排。同时建议你开始找其他机会,不要把希望都放在一家公司上。
至于是否法律仲裁,可以考虑。你收到的入职邀请一般来说是有法律效力的,是一种要约邀请,不能收回。对你造成的损失可以要求这家公司承担。
关于签了劳动合同不去入职是什么后果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