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体制外是什么意思(体制内体制外是什么意思?)
体制内退休和体制外退休的人,会有哪些区别呢?
体制内退休和体制外退休,差别还是蛮多的。
1,领取退休金数额差别大。
同一四县城市,体制内退休的人员退休金是4000多时,体制外退休的人员退休金是1000多。
2,医保福利不一样。
体制内退休,医保报销比例超过90%,因病住院会有单位派代表到现场慰问;体制外退休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是70%以上,因病住院单位一般没有不会安排人员慰问。
3,退休金和在职收入的差距不一样。
体制内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在职收入差距小,退休金折扣少,一些奖金还拿得到;体制外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在职收入差距大,退休金折扣多,如果单位不缴纳企业年金,退休金会缩水很多。
4,死亡后家属领取的抚恤金不一样。
体制内退休人员病故后抚恤金是20个月退休金;体制外退休人员病故后抚恤金是10个月基本养老金。
比较起来,体制内退休待遇要比体质外退休待遇好得多,这有历史积累的原因。而且也要看到,体制内退休待遇好的同时,也存在着没退休时收入比不过体制外的现实。退休人员不再工作,各项收入和待遇都是来自社会统筹,希望他们个体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吧。
毫无疑问:体制内和体制外退休人员的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最根本的区别是:体制内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普遍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一般在4000元以上,体制外退休人员就相对比较低,平均水平在2900元左右。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谈一下体制内、外的身份区别。所谓的体制内,一般是指党政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体制内的退休人员,当然就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而所谓的体制外,一般是指各种类型的企业和没有固定工作岗位和稳定工资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而体制外的退休人员,就是指企业退休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中的退休人员。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照目前的政策规定,各种类型的企业职工都是体制外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更是与体制毫无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否属于体制内人员的根本标志,就是是否纳入了国家规定的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
其次,谈一下城镇职工的基本分类。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体制外的企业职工+缴费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就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城镇职工。法律极为明确地规定,城镇职工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法定条件是: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至少满15年。在这四大类参保对象中,除了灵活就业人员之外,都是强制参保对象。强制保险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人和用人单位配套的所有社会保险缴费,必须捆绑打包,由用人单位统一代扣代缴,参保的个人其实毫无自主权,否则就是违法行为。灵活就业人员因没有用人单位,是非强制保险对象,在自愿选择参保之后的缴费,全部缴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之中,缴费标准的高、低由个人掌握,确有一定的自主权。
再次,谈一下体制内外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区别:
1、两类人员数量极为悬殊。去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4.5621亿人之中,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退休人员仅为5713万人,占比12.52%,仅占1/8;其余3.9908亿人按均企业职工参保,占比87.48%,占7/8。以前年度基本上一直是这种比例。说到底: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仅占城镇职工的极少数。与此相应,退休人员中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也占极少数。这是毫无疑问的客观事实。至于去年底城镇职工中的退休人员1.2762亿人之中,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具体有多少,目前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
2、两种养老保险基金独立封闭运行,互不搭界。按照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政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单位配套缴费,统一缴入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而企业职工及用人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统一缴入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也就是说:就连养老保险基金,都是完全独立地分设,互相独立地封闭运行,独立编制基金预算,根本没有互相挤占、互相挪用、或者平均调配基金的制度基础,完全没有任何联系。
3、编制内外工作人员最本质的区别是:因身份的不同而导致的缴费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按照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政府雇员,都在为政府工作,他们包括个人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在内的所有待遇,本质上都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有极为明确的规定。当然合情、合理、合法,也符合通行的国际惯例。他们的社会保险费,除了工资依法扣缴部分之外,用人单位配套缴费部分,由本级财政部门统一按国家政策规定的比例配套。所有的企业职工都是物资财富的创造者,本质上都是企业雇员。他们的工资福利以及社会保险,当然都来自于用人企业本身。在此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和经营规模以及所有制性质,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缴费就有了决定性作用。
毫无疑问:国有大企业、外企、垄断性经营企业、金融企业普遍性待遇比较好,社会保险按高标准缴费,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非常好,基本养老金水平处于全社会的顶端水平,可惜的是占比并不高。大多数企业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都会天然地按照低基数甚至最低基数给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极而言之,一些小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千方百计地逃避给职工缴费的法定责任,企业的分化是非常严重的。总之:企业在给职工缴费上的这种天然偏好或者投机取巧,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多数企业职工根本不可能获得比较高的基本养老金。不论你承认不承认,这是活生生的、残酷的客观现实,并且还会长期延续下去。概括一下就一句话:体制内工作人员的用人单位是各级政府,体制外职工的用人单位是本人就职的企业本身,完全可以说天差地别,毫无可比性。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本质差别,只从基本养老金的高、低水平去进行比较,其实无异于盲人摸象,不得要领。
如果更深入地看问题:隐藏在体制内、外人员身份之上的基本养老金的差别,是本人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这才真正的差别所在。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流的前提是本人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毫无疑问的是:以后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如果有人不服气,去参加一下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就明白了。说到底:决定个人的基本养老金高、低水平的真正关键是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努力程度。
4、体制内外人员在年金政策上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按照现在的政策,凡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从2014年10月1日起,都100%地缴费参加了职业年金。这样一来,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退休之后,在依法领取基本养老金之外,都可以另外再领取一份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而企业职工就比较尴尬了,由于政策上规定:企业年金由企业和职工按自愿原则协商决定是否建立,完全没有强制性,造成已缴费参加了企业年金制度的职工总人数非常低。举个例子,2020年度,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的总人数为3.9908亿人,而参加了企业年金的总人数仅为2718万人,占比只有6.81%。也就是说:按最新的统计资料,我国93.19%企业职工与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完全无关。这些人退休之后,只能领取基本养老金,根本没有一分钱的企业年金可领。这种差别也是实质性的,并且会随着缴费年限的延续,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大。
最后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体制内退休和体制外退休的人,会有哪些区别呢?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体制内退休人员的总人数,在所有退休人员中的占比很低,估计最多为1600万人左右,人数是非常少的。作为体制内工作人员,他们的基本养老金至少在4000元以上,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达到4500元以上。总体而言,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这是由其身份和工作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的。从2014年11月起,所有的体制内退休人员都能依法领取一份或少或多的职业年金,随着缴费时间的延续,职业年金的标准会越来越高。
而企业职工就高度地复杂化了。原来基本养老金高的那些企业,基本养老金依然会很高,而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的,怪恰还是这些企业。因此,这类企业的退休职工,既可以领到很高的基本养老金,又能领到一笔不菲的企业年金,总体的养老保险待遇会比以前更高,处于全社会的顶端水平。通俗地说:享受全社会最高水平的养老保险待遇的,其实是企业退休人员。
绝大多数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标准并不高,一些低端企业的退休职工,其基本养老金的标准比较低,大致在1500-2500元的范围内。更有大量已退休的灵活就业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在800-1500元的范围内。这后两类退休人员肯定领不到一分钱的企业年金。用一句话概括:原来高的会更高,大部分涛声依旧,低的还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