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和退休金有何不同
养老金缴0.6与0.8%的区别15年缴费各是多少养老金?
养老保险只有15年的缴费年限,一般是灵活就业个人,且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如果的确如此,那么这两个人养老金的差距大致是11~13%左右。
城镇职工养老金=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另外还有过渡性养老金)
先来看基础性养老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计算养老金待遇时,要用当地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和自己历年的平均缴费指数(0.6~3)进行平均,计算基础性养老金。
缴费指数0.8和0.6与社会平均工资1平均之后,得数分别是0.9和0.8,差额是0.1,即10%,也就是说。两者基础性养老金的待遇相差10%。
再来看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本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养老金计发月数
如果退休年龄相同,养老金计发月数是相同的。
但缴费指数0.8和0.6的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是不同的,缴费高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高,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高一些。这部分两人的差额的约为1%~3%。缴费标准高的地区差的多一些,缴费标准低的地区差的少一些。
所以合计起来,退休时两个人的养老金差距大致为11%~13%。
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退休工资有什么不同?
退休金、退休工资、养老金虽然叫法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退休人员退休后的收入。但养老金的叫法是出自养老保险,是在工作时交的五险一金的返还。而退休金是习惯叫法,过去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是退休后由企业或财政发给退休人员的养老收入。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在并轨前并未改变退休金发放办法,因此机关事业单位仍沿用老叫法,叫退休金。退休工资的叫法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工作时所取得的薪酬才叫“工资“,退休人员并不工作,退休金就不宜再叫“工资”了。因为退休金与工资一样,也是一月一发的收入,工资的叫法只是人们的惯性思维所致,并不规范。由于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要与企业一样交养老保险,今后会逐步统称为“养老金”。
退休工资和养老金从表面看就是那些钱,似乎没有区别,其实从本质上分析其性质是不同的。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的报酬,退休工资则属于该劳动者在前期工作付出中积累的,应该发而留在退休后继发的工资。而退休金则是劳动者为保障自己养老在工作期间自己向社保部门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其中的一部分由就业单位支付),这些钱(包括利息)逐年积存,在劳动者退休后由社保部门逐月发放给投保的劳动者养老。
企业退休的叫养老金,保你饿不死,决对也撑不着,早给定好调了只维持你的一般生活,比上(机关事业)差一大节,比下(农民兄弟)又高那么一点。
机关事业的叫退休金,自然比养老金要高的多,因那都是“精英”近守楼台,利益不可少自不必多说了。
养老金、退休金、退休工资都是名词,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指退休人员的收入或待遇。养老金是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企业职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的统一、规范称法,当然,一般称退休金虽不那么正规,但也没错。也有随意称退休工资的,就不那么正确了,因为工资是指劳动者付出劳动后的所得,即报酬,退休人员已不属于劳动者了,再称工资就不准确了。
我感觉是“豆腐一碗,一碗豆腐”没什么本质区别,没必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养老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实行的一种养老保证措施,也是社会得以稳定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如果硬要把养老金和退休工资分开来谈,那么可以说你二者只能占其一,没有哪个国家你又有退休工资又有养老金的。
退休金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标准不一样?
退休金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标准不一样?这很正常。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平均工资也有高有低,国家倾斜照顾的力度也不一样。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壮况不一样!社会养老保险金额也不一样!退休金也是社会养老保险金主要跟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你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典型的地区差异!
退休金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标准不一样?
养老金各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主要就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消费水平也不同,各地区的人均收入不同。
比如,黑龙江鹤岗,属于五线城市,消费相对就要低一些。房价也要低一些,毕竟这个城市的经济,就目前来看,比不上大部分五线城市。人均收入低,社平工资也就低,养老金也就偏低。
反观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人均收入要高很多,消费水平自然也就高,房价也居高不下。人均收入高,社评工资高,养老金也就要高一些。
养老金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来定的。如果在北京领着高额的养老金,到鹤岗这样的五线城市生活,相信一定会比在北京幸福。毕竟日常消费的差异,在物质层面,会让你得到更多的满足感。如果在鹤岗领着偏低的养老金,到北京生活,很有可能那点养老金只够缴纳物业费的。
所以,这样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毕竟在一线成活的退休人员,要活得好,在五线城市生活的退休人员,要活的起。对此你有哪些看法,欢迎交流评论。
是这样的,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是全国统一的,差异在于因为地方上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导致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样各地的养老金水平也就不一样。比如说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跟五六线城市的养老金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实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每个地方的消费水平就不一样,3000元的养老金在一个小地方就算比较高的了,而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也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开支,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因此,如果个人想要获得更好的养老金待遇,需要退休前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缴纳10年以上的养老保险,这样就是有资格选择这些城市作为自己的养老金领取地,也就可以在养老金待遇上获得更好的水平。因为这些在这些城市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也是相对较高的,付出较多,收获的也就会多一些,这些都是跟养老保险缴费密切相关的。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调整基数存在差距
我国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第1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是继2016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同步统一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各省市的具体调整办法,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兼顾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行调整,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因,地区之间养老金基数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拉平。
经济发展存在差别
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普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差距很大,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等不尽一致,因此,地区之间的具体调整办法会存在一定差异,调整的水平有所不同。
区域调整重点不同
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各地的经济发展重点不同,历史遗留问题不同,通过养老金解决历史问题的重点不同,总体调控比例在不同地区实际调整水平了不相同。
个体调整兼顾激励
具体到每一位退休人员,由于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不同等原因,实际增加的养老金绝对额是不同的,对应到占个人养老金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就是个体相同的条件,因在不同的地区调整的总额也会不相同的,但是,在职时缴费年限长、缴费较高的人员,增加的基本养老金绝对额也会相对较高。
因此,目前存在差别是正常的。
退休金的计算公式全国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过渡性养老金公式最后面的系数发达城市高点一般城市低奌,低的0.12高的0.13~0.14。标准差距大的主要是机会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差距,而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大,地区之间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平均工资不一致,有的高有的低,这是正常的,一线发达城市生活水平高,物价高,社平工资高养老金多一些,三四线城市生活水平低,物价便宜,社平工资低,养老金少一些这很正常。
但是有些规定相差太远就有失公平了。比如都是“中人”都有过渡性养老金,都有视同年限,但视同指数的规定,企业是各地规定一个固定值,有的省市为1.4有的现定为1,事业单位更是离奇。视同指数以职级分高低,如副高5级为1.9887,副高七级1.657,而企业副高与普通工人样,统一规定为1。都是同一职级悬殊相隔太大,养老金出现成倍差距,象这种现象全国就应该统一。不然对有职称的企业人员是一大打击。如果国家不纠正这种乱象,将来大学生还有谁到企业工作?还有谁去读理工科?这不是人为造成的不合理吗?目前国家在考虑社保资金全省内和全国内调拨使用,尽量使资金平衡。但在养老金计算规定上,不要全国各地一人把号各吹各的调,要在规定上达到全国统一,特别是“中人”视同指数的规定上达到全国统一。
因为退休金的多少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标准。因每个人退休地的不同,缴费年限的不同,缴费基数的不同,退休年龄的不同,每个人领取的养老金也是不同的。大家一定都知道我国的退休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又与退休地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和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有关。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由此可见,退休时所在地的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越高(社会平均工资)、个人缴费基数越大、缴费时间越长所得的基础养老金也就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在是统一的120了)。个人账户的储存额越多,退休年龄越晚,每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越多。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少又与个人的缴费基数有关,缴费基数越高进入个人账户的钱也就越多。
综上所述,因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各地的社平工资是不同的,加上每个人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不同,所领取的养老金也是不同的。
为什么退休后,有人领的叫退休金,而有人领的叫养老金?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我认为退休金和养老金有三不同!
第一是概念含义不同:
从概念含义上讲,退休金就是指国家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而由财政供养的人员,包括军队的相关人员,凡符合法定退休标准退休后发放的生活费。而养老金则是指社保公司,也叫社保局给参加社会保险人员中,达到退休标准人员发的养老钱。
第二是筹措渠道不同:
大家都知道退休金的来源是财政支付,属于国家拨给,它的筹措渠道是在国家税收中提取,用于支付管理国家成本的费用。而养老金的来源是社保基金,属于自筹的形式,它的筹措渠道主要来源于参保人以及所在单位共同缴纳的保费。
第三式发放形式不同:
退休金的发放形式,是以当事人原单位为主体按月进行发放,跟在职人员区别不大,他们的工资关系基本还由原财政单位负责管理,因此,还享受着不同标准的待遇。而养老金则是由社保局统一按月发放,当事人与原单位没有任何关系,基本上都属于社会化管理,没有其他待遇。原来有一些国企因为历史原因管理离退休人员,现也正在进行剥离,将全部移交地方社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退休金和养老金有着明显的三大区别:一是概念含义上的不同:退休金是财政供养人员退休后的工资,而养老金就是参加社保人员的养老钱;二是筹措渠道不同,退休金是由国家税收中提取财政支付;养老金是由社保基金中支付,属于参保人员和单位自筹…
三是的发放形式也不同,退休金还有原财政单位按月发放,并享受不同的待遇;而养老金则由社保统一发放,与原单位没有任何关系。相信今后所有发退休金的人都会走向并轨的道路,真正实现统一养老金制度的终极目标。
关注燎原杂谈,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满十五年的,领取的是基本养老金。
在2014年10月前,行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领取是退休金。
2014年10月起,行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始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并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2014年10月后,行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领取的也是基本养老金。
为什么退休之后,所领取的有人领的是退休金,而有人领取的是养老金?这个问题,很简单。
在1992年之前,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职工退休之后,所领取的都叫退休金,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承担,企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企业自己承担,国家是不负担的。
而在1992年全国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同时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之后,职工退休之后,所领取的不再称为退休金,而称为养老金,所需费用,改由社保统筹基金支付,仍然是国家不承担。但是,当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养老金时,国家财政予以补贴。也就是国家的兜底政策。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当时没有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仍然执行原来的计算办法。所需费用仍然是国家财政承担,所以仍然叫退休金。
从2014年10月1日起,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也和企业单位一样,也实行了养老保险缴费政策,退休之后,也不再称为退休金,也和企业单位一样,称为退休养老金,从这一天起,退休金已经成为历史,再无退休金的称谓,不论是机关事业还是企业单位,都改称为退休养老金。
在每年人社部,财政部关于调整退休养老金的通知中,机关事业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歩调整,也不再有退休金字样,统称为调整养老金。
所以,现在没有退休金,只有养老金。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养老金和退休金有何不同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