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非法集资陷阱
如何辨别非法集资与合法集资?
合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团体、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有价证券,或者利用融资租赁、联营、合资、企业集资等方式,在资金市场上筹集所需资金。例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设立或者生产、经营的需要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等集资资金。
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合法集资与非法集资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有权机关批准,根据有关规定,合法集资主体仅限于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合法集资必须目的正当,主要用于企业的设立,扩大再生产或经营;合法集资行为的发生须按公司法及其他有关集资的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法定的方式,程序和条件,期限,额度,募集对象进行;合法集资的批准机构一般为中国人民银行或国务院证券主管部门。合法集资以外的集资均为非法集资,作为集资纠纷不论是合法集资引起的,还是非法集资引起的,一般通过民事诉讼或调解等途径解决
非法集资犯罪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中的一种类型,由于其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数众多,涉及面广,是典型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针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1月4日发布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关于非法集资罪,《解释》中明确规定了五个罪名,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该解释对非法集资罪的概念进行了充分的界定,同时明确其行为方式,以及各个罪名的适用,从而使得非法集资犯罪与合法融资的界限逐渐清晰起来。
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手段多样,具有很高的欺骗性,犯罪分子经常依托合法的注册公司、企业,打着相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投资项目、委托理财的幌子,不仅广大的人民群众难以识别,即便是办案机关在罪与非罪、
乡镇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方案?
1.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密切关注非法集资方面的社会舆论动向,重点做好网络舆论的监测预警,明确专人负责,及时查删处理行动性、煽动性有害信息。
2.研究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结合非法集资参与群体诉求多元化及方式方法网络化的特征,研究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3.及时通报相关信息。针对舆情监测结果,认真进行分析研判,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4.认真开展处非入户宣传工作,提高宣传覆盖面。各乡镇(街道)、县直各单位印制《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逐户发放并签订承诺书。
5.深入开展网络媒体宣传活动。县政府网站增设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栏,每周更换宣传图片及宣传标语等宣传内容。加强媒体宣传频次,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片、公益广告、流动字幕在县电视台每天播放5次以上。
6.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客户的宣传引导。制定金融机构处非宣传模板,在介绍非法集资的特点、手段、危害的同时,普及相关金融知识,介绍正确的理财途径。
7.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开展宣传。县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持续向手机用户发送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公益短信,每周不少于2条。
8.加强对行业企业的宣传教育。各行业主(监)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结合本行业非法集资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制定本行业的处非宣传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企业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如何避免非法集资陷阱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