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区别
民事纠纷与刑事案件的区别是什么?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民事案件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公民与法人之间的纠纷产生的诉讼,主要指有关财产权益方面的案件,也包括婚姻、家庭等人身方面的案件。比如合同违约,离婚,财产继承,人身损害等。二者的区别:
1、从诉讼主体来看,刑事诉讼是“官告民”,但也有例外,刑法体系中的自诉案件,原告也是公民或法人;民事案件的诉讼主体的地位则是平等的。
2、从诉讼时效来看,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是具体的该犯罪行为有可能涉及的罪名的量刑档次的最高期限,比如有可能判3-5年,诉讼时效就是3年,但检察官认为有必要追诉的,则无视时效,发布通缉令后,诉讼时效也是不计算的;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自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生效之后,若无法律特别规定,从原来的2年改为了3年。无论刑事案件或民事案件,法律都有对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区别?
民事诉讼指的是个人或机构之间因民事关系引起的法律纠纷而进行的诉讼,主要包括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在民事诉讼中,一般由原告提起诉讼,法院根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并根据事实和法律判决。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法律审判。在刑事诉讼中,国家机关作为公诉机关,负责提起刑事诉讼,而被告则是犯罪嫌疑人。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时,需要依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并根据犯罪事实和法律判决。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受到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而向行政机关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一般由原告提起诉讼,法院审理时会依据相关行政法规进行裁决,并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行政诉讼的目的是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是三种不同类型的诉讼,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诉讼主体、诉讼目的、适用法律和程序等方面:
1. 诉讼主体:
- 民事诉讼:涉及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纠纷,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诉讼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 刑事诉讼:涉及涉嫌犯罪行为的个人或单位,诉讼主体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和公诉人。
- 行政诉讼:涉及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如行政复议、行政许可等。诉讼主体包括原告(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和被告(行政机关)。
2. 诉讼目的:
- 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 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3. 适用法律:
- 民事诉讼: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民事法律法规。
- 刑事诉讼: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刑事法律法规。
- 行政诉讼: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相关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
4. 程序:
- 民事诉讼: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等程序,实行当事人主义,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诉讼权利。
- 刑事诉讼:包括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和死刑复核等程序,实行国家追诉主义,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
- 行政诉讼: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等程序,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
总之,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在诉讼主体、诉讼目的、适用法律和程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分别解决不同类型的法律纠纷。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区别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