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收了彩礼不置嫁妆可以吗
要彩礼不陪嫁什么心态?
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心态。其一,女方的父母有一种出卖女儿的心态,把女儿当作私有财产,以为女儿出嫁是亏本买卖,必须多要彩礼少给嫁妆;
其二,他们不为女儿着想,试想,你女儿出嫁男方拿出了那么彩礼,以后小两口的生活不是更困难了吗?你们应该相应的补贴他们才对呀!
占便宜的心态呗,农村恶习,指望着闺女大赚一笔呢,使劲的给婆家要彩礼,不管男方父母的死活,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大多数农村还流传这样的恶习,什么上车礼,下车礼,把男方父母逼的到处想法借钱,要是有三个儿子,老人能愁死,都不一定能娶上媳妇,还相互攀比谁家谁家要多少,没文化真可怕
一般有三种可能:
第一,看不上你找的对象,怨气出不来,又不忍强加干涉你们的婚姻,想通过不给陪嫁,来表达对你们婚姻的态度。遇到这种情况 作为女方夹在两边是最为难的,两边都不能得罪 ,毕竟都是自己的亲人,只能通过慢慢调解,缓和矛盾,相信随着时间的过去,一切矛盾都会化解的。
第二,自己家庭状况实在为难,比如你有个哥哥或弟弟没有结婚,父母会有所保留,希望给儿子留一点。他们的开销会更大,没有实力在给你陪嫁了。
第三,对男方给的彩礼不满意,或者觉得男方给的少。其实彩礼和陪嫁本来就是礼尚往来,彩礼给的少,陪嫁自然也不会多。
男方给彩礼女方没有嫁妆合适吗?
男方给彩礼女方不给嫁妆,要么就是彩礼给两三万意思一下,要么就是女方一辈子抬不起头。男方给了彩礼,女方不给嫁妆不合适。一般情况下,男方有聘礼,女方有嫁妆。且嫁妆的价值一般与聘礼价值均等或更高。
现在比较流行将聘礼和嫁妆都给小两口作为小家启动资金。
如果只有聘礼没有嫁妆或只有嫁妆没有聘礼,那么结婚前双方一定要沟通好,否则容易出现矛盾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结婚程序是特别繁琐的。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谈婚论嫁的时候免不了聘礼和嫁妆。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彩礼和嫁妆的含义。
彩礼是男方为了与女方建立夫妻关系、共同生活,按照我国传统习俗赠与女方的财物。我国古代男女从议婚到完婚需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其中的“纳征”就是男方为了成亲给女方送聘礼,演变到今天就是“彩礼”,现在我国许多地区都还有送彩礼的习俗。
嫁妆,女子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来嫁妆都是远远比彩礼丰厚的。
根据区域不同,习俗不同,就会出现嫁妆的厚薄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嫁妆是娘家对姑娘的婚姻保障,代表娘家亲人的面子,避免被婆家看不起,给女儿撑底气,风风光光地嫁出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养姑娘这么大,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和心血,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可以尽孝心了,却要嫁人了。彩礼就当作这么多年的养育恩情了。
在古代,嫁妆是给新娘子的,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媳妇的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而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正当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那么了解了彩礼和嫁妆的来历缘由,相信大家心里也有数了。
现在结婚女方只说传统要有彩礼,那么按照传统嫁妆为什么不说了?
如今社会,女人讲需求和感觉;男人讲信义和法律。
你看男女都没有人讲道理了嘛!为什么没有人讲道理了呢?因为道理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才行得通。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社会道德一句话就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
看如今社会道德是怎样呢?相比传统道德,如今道德在不断滑坡,道德已经在缺失,道德逐步在沦丧!
道德的基础不断垮塌,传统的婚姻,又不断地在被商品化思维气息所侵蚀和腐化。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女方收了彩礼不置嫁妆可以吗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