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终审判决
二审为什么为终审判决?
答:是我国的审判制度决定的。国家法律规定我国实行的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上诉后二审法院审理,二审按法定程序审理,审理后下达二审判决,二审判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能再上诉,对判决有意见可申请申诉,这是当事人申诉权利。
我国审判制度采是“二审终审制”的法律依据为《民诉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的规定。因此,对县级人民法院做出的判决不服,可以上诉到县一级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即市中级人民法院),中院判决即为终审判决。
对二审判决不服,只能按照《民诉法》第一百七十八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的规定,申请再审。如果你的案件是在一审判决书写上“本判决为终审判决”,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不是笔误,那就是程序违法,这样,该判决书就是无效文书。
但是,不包括以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1、选民资格案件;2、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3、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4、认定财产无主案件;5、确认调解协议案件;6、实现担保物权案件。以及《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这就是小额诉讼一审终审制度(下称小额诉讼制度),它具有快速化解纠纷、节省审判资源
终审判决,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后一级判决。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二审就是终审。
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也是终审。对一审法院的裁判不服的,可向上级法院上诉,开启二审程序。
二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得再上诉。对二审判决若有异议,认为程序、实体上有错误时,可提起再审(我国称为审判监督程序)。
在民事诉讼法中""终审判决""是什么意思?
没有中审判决,只有终审判决。 由于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故不存在中审判决这个术语。终审判决是法院对案件的最后一级审判。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二审案件,或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都是终审,当事人不能再上诉。
实行两审终审制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的裁判,有利于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由于两审终审审级不多,可以方便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防止案件因久拖不决而影响结案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中级法院终审判决书是什么意思?
中级法院终审判决书是指在司法审判程序中,某一案件在一审法院和上诉专门法院经过审理后,由上诉专门法院对案件进行终审,并作出最终的判决。
具体来说,一般情况下,一个案件在第一审时由基层法院(如地方法院)审理和作出初步判决。当一方不满意或不接受初审判决时,可以向上级法院(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中级法院会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上诉判决。而若上诉仍不满意,一方仍可向上级的最高法院提起再次上诉,这时由最高法院对案件进行终审,并作出最终的判决。
因此,中级法院终审判决书是中级法院对某一案件经过上诉程序后做出的最终判决的书面文件。这份判决书具有法律效力,标志着该案件的最终结案。
终审是什么意思?
终审判决
法院对案件的最后判决
终审判决,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后一级判决。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二审就是终审。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也是终审。
基本介绍
对一审法院的裁判不服的,可向上级法院上诉,开启二审程序。二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得再上诉。对二审判决若有异议,认为程序、实体上有错误时,可提起再审(我国称为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有三种形式: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进行再审三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什么是终审判决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