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不是说明有罪
取保候审书上写可能判处有期徒刑?
取保候审书上不可能写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取保候审书只会写取保候审的期限和注意事项。判刑是法院刑事庭的工作,所以不可能在取保候审的阶段就在书文上告知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取保候审阶段也要随叫随到,案件依然在侦查阶段,需要补充证据。
为什么取保候审了还会判刑?
一般而言,被采取取保候审仍有很大可能被判刑。目前,就只有两种情况是不会判刑的。第一,那就是犯罪嫌疑人本来就是没有触犯刑法;第二,因为证据存在瑕疵,不能充分证明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因而不能判刑。
首先,必须指出,取保候审是对触犯刑法的人,一种诉前保险措施。
因而可以推定出,此等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不被采取更为严重的措施,是因为其所实施的行为对公共安全危害性较小,很有可能不再有此等类似于犯罪行为的事实发生,或者是该犯罪嫌疑人有很大的可能所判处的刑罚较轻,一般都低于3年以下,甚至很有可能无须在监狱里受罚。
当然,取保之后的犯罪嫌疑人,决不可以在此期间再犯任何事,最好洁身自好,连治安管理处罚法都不要触犯,同时也不要与之前一起犯事的相关人士联系。
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如果是采取保证人制度,不要辜负保证人的信任,更不要因自己一时之快而连累保证人。
对于是否判刑,这个决定其实是由司法机关决定的。最后的结果将会在审判阶段的裁判文书中才显示出来,而并非是在前述阶段就可以体现出案件结果的。因此,在实务中,一般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侦查机关大多会有较为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该犯罪事实的存在。所以,一般都会被判刑。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不会判决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会不会坐牢还要司法机关进一步审理后判决才知道。取保候审的期间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案件,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十五日前,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前,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执行。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保证金担保方式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也没有故意重新犯罪的,人民检察院解除取保候审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退还保证金。
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提请批准逮捕。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审查批准逮捕。
取保候审不构成犯罪是最好的结果?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如果取保候审不构成犯罪,那么就是最好的结果了。但是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案件来判断。
取保候审最好的结果是无罪释放,取保后经调查不存在违法事实的就是可以无罪释放的。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但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取保候审的目的是确保被告人不逃避审判,保证案件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被告人来说,取保候审不构成犯罪,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果。
取保候审的具体内容包括:
被告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
被告人必须按时到达法院或公安机关等指定场所;
被告人必须配合调查,不得拒绝或阻碍司法机关的工作;
被告人必须保证不会逃避审判。
如果被告人能够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那么就可以在不被剥夺自由的情况下等待案件的审理结果。当然,如果案件最终判决结果为无罪,那么被告人就可以完全摆脱刑事责任。但如果最终判决结果为有罪,那么被告人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取保候审不构成犯罪只是一种暂时的结果,最终的判决结果还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