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的事实要件是什么(犯罪构成的事实要件是什么意思)
危害结果到底是不是所有犯罪都需要具备的构成要件要素呢?刘凤科为什么说是?
所有的犯罪都是对社会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等同于危害结果。所以,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危害结果的,但是都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危害结果不是犯罪的构成要素。
主观要件不构成属于犯罪吗?
不属于
主观要件不满足不能认定犯罪。犯罪必须同时满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四个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犯罪主观要件指的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存在有过错的。
1. 不构成犯罪2.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中的主观方面,包括犯罪人的故意、主观恶意等。
根据刑法的规定,主观要件不构成犯罪,即仅凭主观方面的行为意图或心理状态并不能成为犯罪的依据。
3. 犯罪的构成需要同时满足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即除了主观方面的行为意图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客观行为或结果。
因此,主观要件单独存在并不足以构成犯罪,需要与客观要件相结合才能构成犯罪。
什么是违法行为.ppt?
违法行为的概念。 亦称违法,是指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违法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违法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违法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是统一的,紧密相联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性的基础,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
(二)违法的构成
违法的构成,是指法律规定的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事实)的总和。这些要件是:
1.违法的客体,这是指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2.违法的客观方面,这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3.违法的主体,这是指违法行为的实施者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4.违法的主观方面,这是指违法主体对其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抱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以上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三)违法的种类
1.刑事违法,也称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民事违法,是指违反民事法律并应追究民事责任的行为。
3.行政违法,是指违反行政法规并应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包括职务过错和行政过错。
4.违宪行为,简称违宪,是指违反宪法的行为。
构成要件和既遂条件的区别?
一、犯罪的成立要件和犯罪既遂的区别是什么?
犯罪的成立要件和犯罪既遂的区别是犯罪成立并不一定会导致犯罪既遂,犯罪成立是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该当性,犯罪既遂指的是犯罪的形态。成立犯罪后,不一定就是既遂一种形态,也可能是未遂,也可能是犯罪预备,还可能是犯罪中止,等等。
二、犯罪既遂的几种形式:
1、结果犯
由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犯罪。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缺少危害结果,犯罪的客观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者说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就不齐备。结果犯的结果,是指有形的、可以计量的具体危害结果,是与犯罪的性质相一致的结果。
这类常见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等。故意杀人罪的犯罪结果就是他人死亡,如果发生了死亡结果,就是犯罪既遂,如果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发生死亡结果,就是犯罪未遂。
2、行为犯
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这类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它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成为标志。
但这些行为又不是一着手即告完成,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施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在着手实施犯罪的情况下,如果达到了法律要求的程度,完成了犯罪行为,就视为犯罪的完成,构成了犯罪的既遂。这类常见的犯罪有:强奸罪、奸淫幼女罪、脱逃罪、诬告陷害罪等。
3、危险犯
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这类犯罪不是以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为标准,而以法定的客观危险状态的具备为标志。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都是以行为人的破坏行为造成足以使火车、汽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而不以造成实际的损害为标志。
4、举动犯
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构成既遂的犯罪。例如我国刑罚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只有犯罪既遂,不存在犯罪未遂的问题。
犯罪成立的要件一般是用于区分各种罪名,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可以从犯罪成立处罚,判断该刑事纠纷的涉案人员所犯的罪。而对于犯罪构成,是用来判断违法者的行为是否确实已经犯罪。任何不满足其中一个犯罪构成要件的,公安机关一般不会立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