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的中断或中止怎么认定

法律知识 2025-09-20 4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诉讼时效的中断或中止怎么认定的一些知识点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 劳动仲裁时效中止和中断怎么理解?
  2.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区别有哪些?

劳动仲裁时效中止和中断怎么理解?

劳动仲裁时效中止和中断是指在劳动仲裁过程中,时效期限暂时停止或中断,对于劳动争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产生影响。
1. 中止时效是指在劳动仲裁过程中的某些特定情况下,时效期限暂时停止计算。
比如,当一方提起劳动仲裁时,如果对方提出调解申请,则劳动仲裁时效会中止,直到调解结果出来或调解终止。
2. 中断时效是指劳动争议进入特定程序后,时效期限暂时中断,重新开始计算。
比如,如果劳动仲裁案件进入人民法院进行诉讼阶段,劳动仲裁时效会中断,直到诉讼结束后重新计算时效期限。
总结:劳动仲裁时效中止和中断是为了保障劳动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中止和中断时效让双方在特定情况下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解决争议,使得争议的处理程序更加公平和合理。

劳动仲裁时效中止和中断是指劳动仲裁过程中发生特定情况导致仲裁时效计算暂停或中断的情况。

1. 劳动仲裁时效中止:指劳动仲裁申请提交后,仲裁委员会认定存在无法开展劳动仲裁的具体情况,暂停计算仲裁时效的状态。例如,仲裁申请涉及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出终结劳动关系的申请或请求,仲裁委员会会中止时效计算直到终结劳动关系的法律处理结束。

2. 劳动仲裁时效中断:指劳动仲裁申请提交后,因为特定原因导致仲裁时效计算暂时停止的状态。例如,仲裁申请被委员会或法院退回,当事人的仲裁请求不能被受理时,仲裁时效被中断。一旦中断的原因被解决,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止和中断主要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确保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同时也为双方当事人争议的解决提供了相应的便利。有关具体的中止和中断条件和程序,可参考当地相关劳动仲裁法规的规定。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区别有哪些?

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区别 (1) 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由于当事人主观意志以外的情况,而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则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即当事人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行为。

(2) 诉讼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而诉讼时效中断则可发生在时效进行的整个期间。

(3) 诉讼时效中止是时效完成的暂时障碍,中止前已进行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待中止事由消除后时效继续进行;而诉讼时效中断则是时效完成的根本性障碍,中断以前已进行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中断以后重新起算,故中断前后实际上是两个诉讼时效。

例如:权利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属于意外事件,却不构成中止事由,属于诉讼中断。

但义务人一方如发生意外事件,则可以构成中止事由,属于诉讼中止。 拓展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 “其他障碍”,诉讼时效中止:

(一)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 (二)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三)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四)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是民法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不同: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法定事由的发生,导致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待中止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由于法定事由的发生,导致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起因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起因是因为诉讼时效期间内发生了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的起因是因为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了请求或承诺。

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律效果是中止期间暂停计算诉讼时效,待中止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是重新计算诉讼时效,即以前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不再计算,从中断事由消失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是否可以多次发生:诉讼时效中止只能发生一次,即只能暂停计算诉讼时效一次;而诉讼时效中断可以多次发生,即诉讼时效期间可以多次重新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都有相关法律规定,权利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断或中止怎么认定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