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民事证据证明力是如何规定的?
证明条能当起诉依据吗?
可以。根据民诉法,证据种类有八大类,其中之一有书证。证明条就属于书证。起诉的时候可以作为起诉的依据,但是到庭审质证时,证明条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需要得到质证,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如果证明条是复印件,还需提供原件,确有困难,应当向法院说明理由。
有证据证明民事调解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怎么办?
民事调解书违法怎么办:可以不签字,也可以申请再审。调解协议是自愿达成的,在调解书送达当事人之前,当事人仍然有机会考虑是否接受。如果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由法院继续进行审理作出判决,所以不产生当事人对调解不服的问题,不允许当事人上诉。
调解书生效以后,诉讼程序也就随之结束了,当事人之间有关权利义务的争议也就确定下来,当事人不能再就同一事实对同一被告再次起诉。
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哪些原则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五)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如何区分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法律领域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如下:
证据能力是指证据在事实认定中所具有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可信度。也就是说,证据能力越强,越能够让人相信所提供的事实是真实存在的。证据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证据的来源、内容、数量、质量等因素。例如,现场勘查、物证、证人证言等具有较高的证据能力。
证明力是指证据在推翻对方主张、证实本方主张方面所具有的力量。也就是说,证明力越强,越能够支持自己的主张,并使对方的主张受到挑战。证明力的大小取决于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证据的充分性、证据的时效性等因素。例如,如果有一份法律文件可以证明某人拥有某项财产权利,则该证据具有很强的证明力。
简单来说,证据能力是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证明力是证据对争议事实的支持或反驳能力。证据能力是确定证据是否可作为证明争议事实的标准,而证明力是评价证据所产生的效果的标准。
证据对案件事实的价值和功能指的是证明力?
证据对案件事实的价值和功能确实是指证明力。证明力是指证据在证明待证事实上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即证据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根据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判断证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进而认定案件事实。
因此,证明力是证据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确定案件事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的,证据对案件事实的价值和功能确实指的是其证明力。在法律上,证据是指提供给法官、陪审团或其他决策者以便推断案件事实的任何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证据的证明力是指它能够证明或支持某个事实的程度。证据的证明力越强,它越能够确证或推测某个事实的真实性或存在性。
在司法程序中,法官和陪审团使用证据来评估和确定案件的事实。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
- 可信度:证据的来源和可靠性。
- 相关性: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
- 充分性:证据是否足够充分来支持某个事实。
- 一致性:不同证据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协调程度。
根据这些因素,法官和陪审团会评估证据的证明力,并根据证据的强弱来作出决策、判断或推理,以确定案件的事实和真相。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法律对民事证据证明力是如何规定的?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