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是否就有罪
取保候审书上写可能判处有期徒刑?
取保候审书上不可能写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取保候审书只会写取保候审的期限和注意事项。判刑是法院刑事庭的工作,所以不可能在取保候审的阶段就在书文上告知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取保候审阶段也要随叫随到,案件依然在侦查阶段,需要补充证据。
取保候审上说判处有期徒刑以刑罚是么意思?
取保候审决定书上说的应该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取保候审不至于发生社会危害性”这句话。
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指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指任何故意且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犯罪。后罪的刑期,根据后罪应当的判决,从重处罚。有期徒刑的期限各国规定不一。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单位犯罪员工被取保候审严重吗?
不严重。
单位犯罪,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才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非单位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最多只是污点证人而已。再说是被取保候审不用担心了,排除身体原因不宜关押外,要么是情节轻微,要么证据不足。如果要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早就直接刑拘了。
公安局主动取保候审一般会怎么判?
一般而言,被采取取保候审仍有很大可能被判刑。目前,就只有两种情况是不会判刑的。第一,那就是犯罪嫌疑人本来就是没有触犯刑法;第二,因为证据存在瑕疵,不能充分证明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因而不能判刑。
首先,必须指出,取保候审是对触犯刑法的人,一种诉前保险措施。
因而可以推定出,此等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不被采取更为严重的措施,是因为其所实施的行为对公共安全危害性较小,很有可能不再有此等类似于犯罪行为的事实发生,或者是该犯罪嫌疑人有很大的可能所判处的刑罚较轻,一般都低于3年以下,甚至很有可能无须在监狱里受罚。
当然,取保之后的犯罪嫌疑人,决不可以在此期间再犯任何事,最好洁身自好,连治安管理处罚法都不要触犯,同时也不要与之前一起犯事的相关人士联系。
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如果是采取保证人制度,不要辜负保证人的信任,更不要因自己一时之快而连累保证人。
对于是否判刑,这个决定其实是由司法机关决定的。最后的结果将会在审判阶段的裁判文书中才显示出来,而并非是在前述阶段就可以体现出案件结果的。因此,在实务中,一般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侦查机关大多会有较为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该犯罪事实的存在。所以,一般都会被判刑。
公安局主动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案件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根据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逃跑风险等因素,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取保候审。如果法院同意该申请,则被告人可以回家居住,并需要遵守一定的限制和规定。
至于最终的判决结果,与是否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并没有必然联系。判决结果将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证据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而定。如果被告人认罪态度好、积极赔偿损失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则可能会对量刑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尊重司法程序和裁判结果,并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公安局主动取保候审一般不影响判决结果。
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对于涉嫌犯罪的人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是为了保证案件调查的需要,防止被告人潜逃或者干扰证据收集等。
但是,无论是取保候审还是羁押,在审判前,法院判决的标准是一致的,取保候审不代表被告人无罪,被告人在案件审理中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因此,即便被取保候审,如果被告人的证据不足或者罪名成立,依照法律相关规定依然会被判刑,判决结果不会因为被取保候审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