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与中断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百科 2025-07-21 8
诉讼时效与中断的关系是什么解析:
  1. 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各是什么意思?
  2. 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的区别?
  3.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区别有哪些?
  4. 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有什么区别?请通俗的解释最好举个例子?

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各是什么意思?

你好,我是一名执业律师,很高兴与你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各是什么意思?

关于诉讼时效,有一个古老的谚语,“法律不保护在权利上睡眠的人。”也就是说行使权利必须要及时,一定要在权利的期限内行使,如果一旦过了权力的期限,就丧失胜诉的可能性。


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中断的定义

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发生了法定的情形,使得之前经过的时效期间终结,并开始重新计算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95条规定,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这些事由与诉讼时效终止的事由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依据当事人的主观意志而实施的行为。诉讼时效的目的是督促权利人积极的行使自己的权利,消除权力义务关系不稳定的状态,而诉讼时效进行的条件是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使得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诉讼时效已经没有继续计算的意义,应当予以中断。

1、权利人提起诉讼

即权利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主张权利,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相应的义务。起诉行为是权利人通过人民法院向义务人行使权利的方式。因此诉讼时效中断,并从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2、向义务人提出请求

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做出请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这一行为表明权利人积极主动的行使了自己的权利,改变了不行使权力的状态,因此应当中断诉讼时效。

3、义务人承诺

义务人在诉讼时效期间,直接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的意思表示,基于义务人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使得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以明确,诉讼时效自义务人作出承诺时中断,并重新开始计算。承诺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包括部分清偿、请求延期给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担保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95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中止的定义

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发生了一些特定的事由,使得诉讼时效暂停,在特定事由经过之后,在接着之前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合并计算。

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有哪些?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的障碍。

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消除之日起满6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94条规定: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6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总结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概念其实很好理解。

中止一般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前最后6个月内,因为一些法定的情形导致权利人无法行使权力的。

中断,一般是因为权利人主动的行使了自己的权利,或者义务人主动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纯粹手打、实属不易,喜欢点个关注呗。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讨论。

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的区别?

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中断是指对诉讼时效的计算进行暂停,即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重新开始计算。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中断通常发生在诉讼程序中的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提交起诉状、进行调解等。一旦发生中断,诉讼时效将重新计算,其间已经流逝的时间将被抵消,相当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中止是指对诉讼时效的计算进行中止,即诉讼时效停止计算。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的中止通常发生在诉讼程序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诉讼当事人死亡、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等情况。在中止期间,诉讼时效不会继续计算,只有当诉讼中止状态解除后,才会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简而言之,中断是对诉讼时效的计算进行暂停并重新开始,而中止是对诉讼时效的计算进行中止直至中止状态解除。

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是指诉讼时效在一定条件下被暂时停止,但两者有一些区别。
1. 中断: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是重新计算诉讼时效的期限。当诉讼时效中断发生时,诉讼时效的计算被暂停,重新开始计算。中断的原因可能包括被告向法院提起反诉、双方达成诉讼和解协议、起诉状被退回等。
2. 中止:诉讼时效中止的效果是暂时停止诉讼时效的计算,但不重新计算。中止的原因可能包括法院暂停审理案件、当事人申请调解、仲裁、调解等。
总的来说,中断会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的期限,而中止不会重新开始计算。中断和中止的效果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停止诉讼时效的流逝,但处理方式和终止时效的结果有所不同。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区别有哪些?

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区别 (1) 发生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由于当事人主观意志以外的情况,而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则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即当事人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行为。

(2) 诉讼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而诉讼时效中断则可发生在时效进行的整个期间。

(3) 诉讼时效中止是时效完成的暂时障碍,中止前已进行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待中止事由消除后时效继续进行;而诉讼时效中断则是时效完成的根本性障碍,中断以前已进行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中断以后重新起算,故中断前后实际上是两个诉讼时效。

例如:权利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属于意外事件,却不构成中止事由,属于诉讼中断。

但义务人一方如发生意外事件,则可以构成中止事由,属于诉讼中止。 拓展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 “其他障碍”,诉讼时效中止:

(一)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行为能力; (二)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三)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 (四)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 :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是民法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不同: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法定事由的发生,导致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待中止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由于法定事由的发生,导致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起因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起因是因为诉讼时效期间内发生了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的起因是因为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了请求或承诺。

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律效果是中止期间暂停计算诉讼时效,待中止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是重新计算诉讼时效,即以前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不再计算,从中断事由消失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是否可以多次发生:诉讼时效中止只能发生一次,即只能暂停计算诉讼时效一次;而诉讼时效中断可以多次发生,即诉讼时效期间可以多次重新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都有相关法律规定,权利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有什么区别?请通俗的解释最好举个例子?


发生的时间不同。时效中断可发生在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内。

2.

法定事由不同。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事实,如起诉、请求;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不能左右的事实,如不可抗力、债务人失踪等。

3.

法律后果不同。时效中断,中断的法定事由发生前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不再计算,从法定事由发生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实际是前后两个时效;时效中止是将中止的期间暂停计算,待法定中止事由消除后,继续计算时效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