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约定的口头合同有没有效
口头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口头形式的合同也可以成立吗?
按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不属于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协议,可以采用口头协议进行约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对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协议采用口头协议,口头协议无效。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十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您好,民事法律规定,订立合同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口头形式,第二种则是书面形式。以口头形式订立的协议或者合同,只要是出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则为有效的。例外情形:当法律明确约定合同的形式是要式合同,即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形式的,若当事人只作出口头表达,未签订要式的书面合同的,视为未达成协议。
从三个方面回答您的问题:
1.合同的形式有哪些?
2.合同的效力。
3.合同的成立。
第一个问题:合同的形式
法律允许当事人订立书面协议,也允许口头协议和其他形式的协议。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除外。也就是说除了这几种是可以用口头合同的。
第二个问题:合同的效力
合同是否有效主要是取决于它的内容,通常只要合同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就是有效的。根据法律规定:
只要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没有采用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且损害国家利益;双方没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双方没有以签订合同的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签订合同的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就是有效的,受法律保护。
第三个问题:合同的成立
一般来讲双方达成一致合同就成立了,特别是口头合同情况下。
不过法律规定或者双方约定必须公证、鉴定、第三方见证等条件完成后才成立的,必须完成这些条件时才成立。
所以,非特定情况下,合同一般是成立时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程律师在这里要借平台提示大家:口头合同虽然方便,但是一旦发生纠纷,就会陷入“空口无凭”的困境,所以为了自己的权益着想,还是“白纸黑字”是首选!
口头约定在法律上有效吗?
诚实守信是社会的底线,丢掉这个底线,口头约定因没有“黑字白纸”,当事人可能无法主张诉讼请求。
古代,人类可以用螺贝,坚硬的石头作为等价交换物(货币),诚信是人类的底线;近现代,货币的防伪技术越来越高超,人类可能慢慢失去底线——诚信。社会需要诚实守信,在缔约时,诚实并不欺不诈;在缔约后,守信用并自觉履行。但是,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诚信在利益面前可能一文不值,如,老人守林十年事件,因是口头约定,对方拿钱即走,老人的权利主张可能事实上不能。
从法律角度观察,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只需要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即可,当然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如赠与、遗嘱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其他形式仅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表现方式,只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资本”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诚信在“资本”社会中可能微不足道,书面形式因黑字白纸,对方不可抵赖。
- 徐剑随笔,仅供参考。
约定人达成共识,并且都承认的基础上,具有法律效力!但一旦有了纠纷,获利一方肯定不会承认之前的约定的!即便是有证人证词,也未必获得法院支持!
但这类官司,一般都是调解为主,也可能由于缺乏证据,法院不予立案!
谢谢邀请。以下是个人看法:
口头约定是否有效,问题过于笼统。具体需要从一下方面分析:
1、需要约定的各方均认可此约定。如果一方或若干方不认可,则所谓的约定就会处于未定状态。
2、如果有一方或若干方否认存在口头约定,则主张有口头约定的当事人应当提供证人证言、事实依据及相关旁证证明口头约定确实存在。如果无法证明,就要承担不利后果。
3、有些事务,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采用书面约定甚至履行公证、批准等手续的,即使各方都确认存在口头约定,该约定也不是当然有效的。
感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回答。
第一,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不得以口头来约定。这类合同包括:一般的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转让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担保合同、信托合同、民用航空器买卖、劳动合同等。这类合同,除非是双方自觉履行,否则,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的话,是合同不成立。
第二,即使可以采用口头约定,口头协议也存在难以取证、难以留痕的问题,或者需要其他佐证,才能构成完整的证据链,不像书面合同那样,具有直接的证明力。因此,建议除非情况紧急,任何合同尽可能采用书面形式。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有关法律问题,可以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