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义上财产的定义(法律意义上财产的定义是什么)
公民的哪些财产受法律保护?
1、宪法规定: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民法通则规定:第七十五条 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
3、物权法规定:第六十四条 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
第六十五条 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私人的继承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第六十六条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第六十七条 国家、集体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投到企业的,由出资人按照约定或者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是哪年?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是在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的。根据宪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一保护措施为个人财产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和继承权利的合法性。
这一条款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继承权,首次写入是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公民私有财产入宪重大意义。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修正案表明;我国在宪法中首次确定私有财产的地位,确立私有财产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什么?可否举几个例子?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
只有为法律规定或承认的并能产生民事后果的那些事实,才能成为法律事实;只有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才能在当事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法律关系或者使原来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
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洪水、死亡等。例如,甲酒后驾车,撞死了乙,乙死后,乙的儿子丙继承了其财产。在本例中,至少发生了两个法律关系:侵权行为之债和继承法律关系。导致侵权行为之债发生的是行为(酒后驾车撞人),导致继承法律关系发生的是事件(死亡)。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身体动静。行为可分为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表示行为是指表示一定心理状态的行为,合同、遗嘱等民事法律行为是最典型的表示行为。非表示行为又称事实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表示一定心理状态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据法律的规定在客观上导致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非表示行为比较典型的是先占、拾得遗失物、无因管理、创作作品、侵权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