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动态 2025-07-22 2
诈骗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别是什么意思汇总:
  1. 谁能用直白通俗的方式解释一下刑事诈骗和民事欺诈的区别?

谁能用直白通俗的方式解释一下刑事诈骗和民事欺诈的区别?

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都会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决定,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占有是没有法律根据取得、控制他人的财产。

一民事欺诈

民事欺诈行为中行为人欺骗对方,使对方在错误的认识下与自己交易,以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这种交易依旧是有真实基础的,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使自己获得了超过应得收益的收益,本质上是不诚信的行为,但并没有将对方财产非法据为己有的目的。

二刑事诈骗

刑事诈骗中行为人欺骗对方,意在通过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不付出任何代价或付出极小代价非法取得、控制对方财物,获取本不该得到的利益。这种交易没有任何真实基础。

三例证

以卖房来举例,行为人夸大自己房屋的好处,隐瞒房屋的质量问题,以一个极为有利的价格将房屋卖给对方。在这里,房屋买卖意愿是真实的,行为人通过欺骗对方,获得了超出房屋真实价值的收益,这是民事欺诈行为。而如果行为人根本无房可卖,欺骗对方将不属于自己的房屋卖给对方,拿到对方的房款后逃之夭夭,这时行为人根本无意进行交易,没有任何真实交易的基础,只为非法取得对方财产,这就是刑事诈骗。

四法律后果

刑事诈骗的后果是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欺诈的后果是民事行为无效,即民事行为从开始时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诈骗罪的基本模式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欺骗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该错误认识交付财物,进而造成损失。区分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主要应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有欺瞒行为的情况下,行为人“通过非法占有,取得被占有财物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从而改变财产的所有权,使财产所有人在事实上永久、完全丧失财产的所有权。”可认为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诈骗罪。而如果“当事人采取欺诈方法,旨在使对方当事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即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非非法占有),然后通过双方履行这个法律行为谋取一定的利益”,则应认定为民事诈欺,不能认定为诈骗罪。另外,实践中一般不认为恋爱中和交易中的欺骗行为构成诈骗罪,因为为了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不得不容忍类似的欺骗行为。而事实上,这两类行为中的部分情况并不仅仅是因人们观感上的理由不构成诈骗罪,而且其客观上本就不符合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诈骗罪的欺骗行为,主要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等。这里的“事实”,应指现在或过去的具体过程或状态,应具有可以验证其为“真”或“伪”的性质,不但包括客观的“外在事实”,也包括兼及主观的“内在事实”。此处“内在事实”的欺瞒,是指行为人欺骗、隐瞒或误导的某种内心既存的心理状态。此种“事实”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欺骗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非法取得被害人财产的内在意愿。虽然“内在事实”是主观的意愿,但是其仍为客观构成要件中的“事实”要素,也就是欺骗行为中的“隐瞒事实”,不应与主观故意相混淆。因此,编造理由借贷的行为不是诈骗罪的欺骗行为,而行为人隐瞒其将钱款挥霍或不愿还款的内在事实才是诈骗罪的欺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