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案件判决结果有哪些
- 行政诉讼开庭后最迟多久下判决书?
-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被告都上诉,一审判决原告胜诉,二审会怎么判决?
- 行政诉讼迟迟不下判决书的原因?
-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可做出什么样的判决?
- 一审迟迟不下判决书对谁有利?
-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和决定是指什么?
行政诉讼开庭后最迟多久下判决书?
在行政诉讼中,如果是第一审判决,需要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 第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被告都上诉,一审判决原告胜诉,二审会怎么判决?
行政诉讼的输赢,证据是一个方面,它只能证明民告官违法的事实;另一个就是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
拿我正在经历的一桩行政诉讼案来说,证据、事实原被告双方均无异议,法律、法规对被诉问题也规定的十分明确,可该案经历了一审、二审、再审,历时三年还没最终审毕,值得一提的是,审限三个月的案子经多次延期后,已达到了五百多天了,看来巳是没完没了了。
一审判原告胜诉了,原告还上诉?无论一审判决原告胜诉还是败诉,二审都要根据查明事实,依据法律,依法作出裁判。二审的裁判结果,一般会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一审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结果也无不当,二审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是一审事实不清或者适用法律错误,判决结果不当,二审中已查清事实,二审可依据查明事实,纠正适用的法律,依法撤一审判决,作出改判;三是一审程序严重违法,事实不清的,二审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不服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法院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不服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二审法院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虽然一审以经判决原告胜诉,二审应当结合事件的事实依据进行判决,而不是直接判决胜诉。
行政诉讼迟迟不下判决书的原因?
开庭后迟迟不出判决书的原因可能是案件中止审理,或者现在审理中。法定(指定)代理人代为起诉的应提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及与原告关系的证明材料复印件时提供原件供查验。没有身份证的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材料。如委托他人诉讼,另须提交授权明确的授权委托书及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并同时提供原件供查验。
原因是行政诉讼案件繁多,加之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较低,导致判决书迟迟无法下发。
此外,一些案件本身也存在争议和复杂性,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审理和判决。
延伸内容:应该加强相关机构的管理和效率,适时采取措施加速审理和判决,确保公正和及时性。
同时,也提醒当事人在行政诉讼时应理性保持耐心,配合相关机构的审理和判决,以符合法律程序和精神。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可做出什么样的判决?
《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五条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无效。
第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或者无效的,可以同时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依法判决被告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条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职权的;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一审迟迟不下判决书对谁有利?
一审判决书迟迟没下来 对原被告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利。因为没有结果 不知道是否需要上诉二审,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心里并不踏实。随着案件发展 原被告会有可能出现新的证据 足以推翻原判。只有案件一审判决生效之日起 双方当事人才能知道该如何应对。
一审迟迟不下判决书谈不上对谁有利,因为判决书迟早都会发出来,判决书都是根据庭审调查,再对照相关法律规定判出来,判决书发出来的早与迟不会改变判决的结果。
如果当事人其中一方期待判决结果早出来以改革现状,可以在诉讼中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不必急着去等待判决结果。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和决定是指什么?
行政诉讼的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终结时,根据事实和法律,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所作的结论性处理决定。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的法律效力包括既判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或者在判决的执行过程中,主要就程序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
行政诉讼中的决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就判决、裁定适用范围以外的事项作出的处理行为。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行政诉讼案件判决结果有哪些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