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认定方式是什么
虚假诉讼与诬告罪的区别?
1.前者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而后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前者的行为是在侦查、审判中发生 的;后者的行为是立案侦查之前实施的,并且是引起案件侦查的原因。
3.前者是通过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等手段实现的;后者则是作虚假的告 发。
4.前者只是在个别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上,提供伪证;而后者则是捏造了整个犯罪事实。
5.前者的目的可能有两种:既可以是陷害他人,也可以是包庇罪犯;而后者的目的只能是陷害他人,使无罪者受到刑事处分。
十五种虚假诉讼规定?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有关问题的解答》中明确以下十五中行为构成虚假诉讼。
一.哪些行为属于虚假诉讼行为?
(一)根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属于虚假诉讼行为:
1. 与夫妻一方恶意串通,捏造夫妻共同债务;
2. 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
3. 与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经理或者其他管理人员恶意串通,捏造公司、企业债务或者担保义务;
4. 捏造知识产权侵权关系或者不正当竞争关系;
5. 在破产案件审理过程中申报捏造的债权;
6. 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或者对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优先权、担保物权;
7. 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他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毁匿还款证据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
8. 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或者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的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的。
(二)司法实践中,下列行为也应认定为虚假诉讼行为:
1. 在立案过程中,通过捏造当事人信息或与他人串通虚构当事人信息等方式骗取法院立案或谋取其他非法利益;
2. 捏造、伪造租赁协议虚构债权债务;
3. 隐瞒债务已经全部或部分清偿的事实,仍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他人履行债务;
4. 在土地、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捏造身份关系提起分家析产、继承、房屋买卖合同等诉讼行为;
5. 基于虚假的债权债务关系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6. 单方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进行虚假陈述,伪造、变造、隐匿、毁灭证据或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等行为;
7. 单方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身份、合同、侵权、继承等民事法律关系的其他行为。
什么样的案件属于恶意诉讼和无理诉讼?
所谓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以虚假的事实提起诉讼,利用诉讼获取自己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
恶意诉讼对司法制度和社会安定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司法机构,特别是法院若对此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公众对诉讼的不信任感和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就个人而言,恶意诉讼往往是恶意当事人以牺牲对方的利益来获取自己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因而对对方当事人而言,司法机关是否能正确处理案件对其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侵害到其个人利益。
但同时,恶意诉讼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从形式上看,这类诉讼行为往往都符合程序法的一切要求, 主体资格、事实理由也往往具备程序法要求的条件,特别是当事人为达到目的,在起诉之前就会为案件今后的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在诉讼初期很难判断其为恶意诉讼,即使是在即使是在案件审理开始之后,案件的审理者也很容易被恶意当事人的精心策划所迷惑。
虚假诉讼行为是否构成虚假诉讼罪?
虚假诉讼行为是否构成虚假诉讼罪?
不能,因为行为和犯罪是有本质的不同。即使虚假诉讼的行为已经形成,也不能认为是犯罪。对于是否属于犯罪是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能认定为犯罪。因为虚假诉讼的行为,是否这种行为已经实施,实施以后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数额是否达到刑事处罚的标准,这一切非常重要。当然对于不够涉嫌犯罪的条件,法律也明确对于虚假诉讼的行为也会采取警告、罚款、拘留的形式予以制裁。所以,案件当事人,不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应该实事求是的向法庭陈述案件的事实,千万不要利用虚假诉讼的行为,涉及诉讼程序,那样会得不偿失。(案件有问题私信我)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虚假诉讼的认定方式是什么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