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完全职务作品和非职务作品的不同(如何判定完全职务作品和非职务作品的不同性质)
在我国,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6条规定: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公务员实职与非领导职务的区别?
区别一:公务员实职是在部门中属于领导层,是部门领导之一。非领导职务在部门中同领导的行政级别相同,但不是部门领导。
区别二:实职领导在部门中有一定权责,可以分管几个科室,有问题可以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非领导职务在部门中只相当于普通科员,有问题向主管科室领导汇报。
公务员实职是指有明的行政职务,经人大任命,如县民政局长。非领导职务是指没有行政职务,有职称主任抖员级,与有行政职务的待迂一样。这就是区别,一个有职务在身,一个没有行政职务,待迂都是一样的,有行政职务的公务员,要负责全科的行政工作,责任重大,要做好全科的工作。
领导职务是实职干部,而非领导职务现在已经被改为职级,甚至可以说和领导职位没有多大关系,不是实职干部。以前所谓的非领导职务与实职领导干部的职责不同,薪资待遇也有区别,薪资待遇也有区别,但没有自主选择权,一切均以组织部的决定为准。
公务员实职是指所担任的实际职务,如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之类的干部,可以享受与职务等级对应的薪资待遇;而非领导职务不担任领导职务,但享受相关的薪资待遇。现在已经被改为职级,甚至可以说和领导职位没有多大关系,不是实职干部,只能享受与实职干部对应的薪资待遇,所以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公务员实职与非领导职务有两个不同,一是称呼不同,比如某一县级科局,实职是一正三副,称呼局长、副局长,而非领导职务的称呼是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二是职责不同,实职都有分工的职责,各负其责,尽职尽责,而非领导职务多数没有具体分管职责,只有具体分担的工作。
公务员中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怎么区分?
领导职务分为十级: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同级别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待遇差别有多大?
同级别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待遇差别很大,主要是权力方面带来的权利。
1993年8月14日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类。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法律层面上,再次明确了这一职务分类。
按公务员法规定,领导职务包括乡科级副职至国家级正职10个层次,而非领导职务包括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调研员、副巡视员、巡视员等8个层次。而在工资福利待遇上,乡科级副职与副主任科员对应,科级正职与主任科员对应,等等,依次类推,直至厅局级与巡视员对应。
“领导职务是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具有组织、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认为,“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实权有待遇,而后者没有实权,但享有相应的级别待遇。” 从各地看,领导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未到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随着干部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因年龄、身体、领导职数、岗位需求等因素,提前转任待遇相当的非领导职务。在这里,“转非”被视为一种照顾性政策。“转非”领导干部来源比较复杂,除原机关领导干部外,还有军转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领导干部。“转非”也成了一些“问题官员”的神秘去向。据报道,在“华南虎照事件”中,朱巨龙、孙承骞虽被免去省林业厅副厅长的职务,但却转为非领导职务,仍享受与副厅长同级别的待遇。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对非领导职务的职数设置作了严格的比例限额。比如,省辖市(行署、州、盟、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机关设置的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1/3,其中调研员不得超过30%。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干部太多,实职官位太少,加上“转非”承担了一些难以言表的功能,所以为了权衡关系,以至在岗位的设置上,很多地方不得不突破规定的比例限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