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有什么
什么情况下具体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
关于起诉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我国行政诉讼法采用的是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
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起诉而停止执行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行政机关代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因相对人提起诉讼而停止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会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失。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可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3)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停止执行的。
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只适用于行政机关有强制执行权的情况,不适用于行政机关必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
中止执行时效是多久?
没有中止执行期限,中止事由消失后即可恢复。 如果已经申请了法院强制执行,而被执行人没有财物可执行,法院可以中止执行,等有了执行条件再恢复执行。对于中止执行的时效没有限制,一般来讲,只要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都可以恢复执行。
被执行人死亡,其遗产继承人没有放弃继承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变更被执行人,由该继承人在遗产的范围内偿还债务。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被执行人的遗产
法院判决停止执行是什么意思?
法院判决停止执行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裁定暂时停止对某个案件的执行。这通常是由于出现某种特殊情况,导致执行工作暂时无法进行下去,待该情况消除后,继续进行未完成的执行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下中止执行的裁定书是由哪个法院下?
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案件一般由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执行。
但由于是被执行人的财产或者被执行人在外面,作出生效判决的法院不便执行的,可以委托财产所在地或被执行人住所地人民法院执行。
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执行法院发现有中止执行的情况,应当将情况立即告之委托法院,由委托法院作出中止执行裁定。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法院裁定中止执行的情形有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