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区别
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的着眼点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着眼于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律构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视为一种客观存在;民事行为的生效着眼于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
2、两者的成立要件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成立或意思表示一致为要件,还包括行为人和标的;民事行为的生效则以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自愿和真实,行为的合法性和标的确定和可能为要件。
3、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民事行为具备法定构成要素即为成立,其生效必须具备法定有效要件;生效的民事行为必定已经成立,但成立的民事行为不一定生效。
合同不成立与合同无效的区别是什么?
合同不成立与合同无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概念定义:合同不成立是指当事人未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无效是指合同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
法律关系:不成立合同当事人之间已形成的是缔约关系,尽管当事人未形成合同法律关系,但不等于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权利义务。无效合同的当事人已完成了合同订立的程序,双方已形成合同关系,只不过无效合同是国家法律禁止订立的合同,合同的内容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不能产生法律约束力而已。
合同状态:合同无效的情形下,该合同对当事人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而合同不成立的当事人之间并未形成合同法律关系。
法律原则:法律对合同无效采取绝对不保护原则,对合同不成立规定了部分补救措施。
综上所述,合同不成立与合同无效虽然都是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但它们在具体的定义、法律关系、合同状态以及法律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规定进行判断和应对。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和成立的区别与联系?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和成立是两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下面是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 成立:成立指的是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具备法律效力的过程。例如,签订一份合同,当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时,合同被认为是成立的。
2. 生效:生效指的是民事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间点。一般来说,在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后,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经过一定的时间或条件满足后,法律行为才会生效。
联系:
成立是生效的前提,只有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了,才能进一步考虑其生效的条件和时间。没有成立,就不会有生效。所以,成立是生效的基础。
区别:
成立注重的是民事法律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是行为本身是否有效的判断;而生效则强调的是民事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间点,是行为具备法律效力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可能有不同的成立和生效条件,具体的规定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来确定。此外,有些民事法律行为可能还需要进行登记、公告或经过法院审判等程序,才能最终生效。
合同的成立与有效有什么区别?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合同成立是指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即当事人经过平等协商对合同基本内容达成一致意见,要约承诺阶段宣告结束,合同成立是指是当事人合意的结果。
但是合同成立只是解决了合同是否存在的问题,对于已经成立的合同是否有效则是合同生效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说,即便合同已经成立,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仍然不能产生效力。
合法合同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效力,而违法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也不会发生法律效力。
合同成立制度主要表现了当事人的意志,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而合同生效制度则体现了国家对合同关系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反映了国家对合同关系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