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是怎样的
起诉后又撤诉,会不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起诉后又撤诉不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起诉是当事人的单方意思表示,诉讼的客体是请求权,请求权是相对权,法院是居中裁判机关,单方意思表示未到达相对方不发生效力。民诉法规定“起诉后又撤诉的视为未起诉”。只有起诉后法院受理,並把起诉状送达相对人,才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
民法总则规定,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可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原告提起诉讼就是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请求司法机关支持保护,符合诉讼时效法律立法目的。
一般民事案件的原告向法院起诉后又撤诉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大家认为我回答的对,请给我点个赞。我是律师,有法律问题、社会问题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多多邀请我回答法律问题,谢谢!
起诉之后撤诉,诉讼时效会中断。
一,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人民法院保护权利人民事权益的保护期间,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权利人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行使权利,否则过了期限后法律不予保护,权利人即丧失了胜诉权。
二、诉讼时效如何中断?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诉讼时效一般是权利人提出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仲裁。所以,权利人起诉后即使最后撤诉也说明了权利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此时,诉讼时效发生中断,重新起算。
诉讼时效规定要求权利人要积极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如果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到时候诉讼时效一旦超时,即使再有理法律也不会支持。
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
1.提起诉讼或仲裁。指权利人提起民事诉讼或仲裁,请求法院或仲裁庭保护其权利的行为。同时应注意,权利人起诉后又撤诉的应视为与请求相同的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包括民事诉讼法上的一切权利主张形式,如起诉、应诉,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支付令、申报破产债权、申请强制执行等,也包括依照其他法律规定的争议解决程序提出的权利主张,还包括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等。
2.权利人主张权利。指权利人在诉讼程序外向义务人明确提出要求其履行义务的意思通知。这种意思通知,在方式上没限制(口头或书面等能达请求效果的各种方式),只要将催告之意思传达于相对人,并于事后能证明。包括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或者财产代管人提出催告。
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是指权利人的相对人表示知悉该权利人的权利存在的行为。同意履行义务的形式,无特别要求。关于义务人的同意应当注意以下四点:1)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应当认定为一方同意履行义务;2)对于连带债权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权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对于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务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3)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应当认定对债权人的债权和债务人的摘取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4)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其中断。债务承担情形下,构成原债务人对债务承认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务承担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之日其中断。诉讼时效中断适用于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以外的诉讼时效期间类型。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区别有哪些?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是民法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不同: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法定事由的发生,导致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待中止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由于法定事由的发生,导致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起因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起因是因为诉讼时效期间内发生了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的起因是因为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了请求或承诺。
法律效果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律效果是中止期间暂停计算诉讼时效,待中止事由消失后继续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是重新计算诉讼时效,即以前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不再计算,从中断事由消失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是否可以多次发生:诉讼时效中止只能发生一次,即只能暂停计算诉讼时效一次;而诉讼时效中断可以多次发生,即诉讼时效期间可以多次重新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都有相关法律规定,权利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是怎样的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