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借高利贷不还会怎样

法律百科 2025-07-22 4
汇总:
  1. 网上高利贷,有人还不清而自杀,有人拒还却平安无事,为什么?

网上高利贷,有人还不清而自杀,有人拒还却平安无事,为什么?

人类都有过不去的坎,莫过于生死,是非,荣辱,成败

底线越低的人反而越没有什么压力

那些自杀的人都是“道德水准感”比较高的人。

人总要学会放下,创业失败了,身负巨债的时候,要放下荣辱成败,甚至不要考虑是非,只掌握一条:好死不如赖活着

再说,时间是个好东西,有些事最终会抚平,即便是那些债主,不也都活的好好的

中国的老赖名单上据说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

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估计过几年还会有2000万人

几千万人不允许坐高铁,飞机,国家也受不了···

我们处在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即便是放高利贷的也不敢暴力催收

所以大家都活的好好的,没啥大不了的

我见过有专门撸贷款的,一个城中村,大家彼此做保证人,专门撸贷款

撸高利贷

终于有个放高利贷的大吼,你们都这样借钱不还,不讲诚信吗,你们XXX地区的人真差劲

这边人回答:你说的那种欠债必还,讲诚信的人我们以前见过,只不过在过去都被你们这些放高利贷的逼的自杀了···

法律与生活:说到网上高利贷,我就想起前几年校园贷肆虐时,我那两个高中老同学的两个孩子遭受校园贷侵害后的不同结果和命运。

他们分别是法律和电商专业的大一学生,他们从来没有网络赌球或赌游和超前消费的不良习气,都是冲着好奇心,被校园贷步步套路陷入绝境的。

那个时候,校园贷广告满天飞,只要他们打开电脑和网页,那些充斥着诱人气味的校园贷广告就跳入他们的眼帘:什么“到期定免利息只还本金,申请贷款一键搞定无门槛”,硬是将他们不受诱惑都难。出于好奇,他们各自按照借贷平台指引,打开校园贷广告链接,果然“一键搞定”,只注册一个账号,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提交借贷平台不到20分钟,对方就将借款打入他们的银行账户。他们各自分别尝试借了一万多元和两万多元。

可真没想到,也许借贷平台认为两个学生借款太少,不足于“盘吃高息”,频频发信息给他们,以“借款起点过低”,不足于享受“免息待遇”为由,又进一步引诱他们各自借上5万元。这下可好了,这个数目对于没有任何收入而仅靠家庭父母提供生活费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债压力。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家庭父母的严加管教,担心让父母知道后便招来责骂,出于自尊爱面子,不让告诉父母,但借款一时又拿不出钱偿还本金,更要命的是,借贷平台一反常态,露出血腥獠牙,将原先宣称“免利息”的,通过巧立名目和偷换概念,将他们所谓申请借款审核通过和到期还不上本金而延期还款的行为分别变成“违约滞纳金”、“手续费”和“保证金”,三金叠加,并且高出国家民间同期贷款利率上限的35%,而且象滚雪球一样,利上加利,由他们原来分别只借一万多元和两万多元的,不到两个月就变成10到15万,这对于他们来说,要不是家里父母帮助而靠自己根本无力偿还。

因此,他们在走投无路情况下,铤而走险,骗取班上30位同学的身份信息注册了30家借贷平台,企图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去贷款还贷,但这不仅没有缓解他们的还贷压力,反而在利滚利情形下,旧债未还新债不断,更使他们感到尴尬和丢面子的是,当被骗同学陆续收到借贷平台催款电话时,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他们用来贷款,于是纷纷向他们施加压力讨说法,最终借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50多万元,于是,他们面临着两重巨大压力,一是没完没了的巨额债务和暴力威胁,二是家庭和同学的精神压力。为了逃避重压,其中一个孩子在心里抗压最脆弱的时候选择了溺水自杀,年仅20岁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而另一个孩子,也许心理抗压能力较强,再加上稍有法律知识,面对债主不断上门催债,甚至以暴力威胁时,懂得用学过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及时报警,在警察调解之下,以国家的经济合同法和关于民间借贷行政法规据理力争,强调当初注册借贷平台时,对方虽然没有在格式合同上主张,但在借贷广告和初始推送信息上承诺“免利息还本金”,而且格式合同没有主张收取“手续费”、“违约金”和“保证金”,而是在事后未经借方协商同意由贷方单方提出的主张,并且“三金利率”高于国家规定的上限,有违背借方初始意愿,属于违法放贷,因此,属于无效合同;但考虑到借方事实上与贷方已形成借贷关系,而且有借方留有的截屏证据(广告宣传和初始推送信息),经双方调解同意,借方只归还初借和后续追加的本金,其他所谓“手续费”、“逾期滞纳金”和“保证金”这些变相高利息,于格式合同无法律依据,借方不予承担。最终,在警察协同下,在家长帮助下,与上门催债的贷方共同签署了还款协议书,并由借方归还了所欠贷方全部本金,该校园贷引起的经济纠纷得到圆满解决,贷方不再敢电话骚扰和以暴力威胁上门逼债,我那同事的孩子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在受到精神压力下有可能寻找过激或极端的行为。

以上说明,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学生,不要贪图一时小便宜而陷入网上贷款陷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一旦上当受骗,财产和身心受到不法侵害,应当学会使用法律保护自己,而不是选择逃避,甚至极端行为,毕竟违法网贷,见不得阳光,是当前法律坚决取缔和打击的对象。

天理循环因果报应这话没错。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人类社会这个宏观范围内。这个范围内,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的一员。所以,结果有时候看起来就是随机的。甲的错可能放在乙的头上,丙的福报也可能按在丁的命运里。但是统计结果是报应还是存在的。所以是整个群体问题。针对个例,只能说随机发牌,就看你的机遇了。但是,不去借不是最好吗?想投机,肯定有风险,不论对放贷的,还是借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