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是程序还是实体规定
2025新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解释全文?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诉讼时效作了明确的规定,即一般诉讼时效为3年,特别规定的诉讼时效如有规定则按其规定。特别地,对于因人身损害索赔的诉讼,诉讼时效为2年。此外,新法典还规定了诉讼时效中的中断、续延、暂停等相关事项。
具体解释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2025年1月1日起,民事诉讼时效制度适用新的规定。其中,对于诉讼时效的起算点,规定如下:
- 当事人主张适用旧法的,以最后一次主张权利之日为起算点;
- 当事人主张适用新法的,以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算点。
新的法律诉讼时效是两年还是三年,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
新的《民法总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是3年,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一条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第二百零六条 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诉讼时效届满后,义务人虽可拒绝履行其义务,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仅发生障碍,权利本身及请求权并不消灭。
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如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且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法院不得依照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应当受理支持其诉讼请求。
诉讼时效分为一般诉讼时效和特别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和存续期间的区别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诉讼期间,是指为审判机关、诉讼当事人和参加人进行诉讼活动而规定的期间。如送达期间、审理期间、上诉期间等均属之。诉讼期间依其性质和效力可分为法定期间和裁定期间两类。前者由法律明文规定,多为不变期间;后者由审判机关根据审理情况裁定。
民事诉讼中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审判期限各是怎样规定的?
1、简易程序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2、普通程序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第二条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三个月。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三个月。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诉讼时效是程序还是实体规定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